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The King's Speech /2011/118m

    這是一部劇情簡單到不行的片子,沒有倒敘法,沒有時空跳躍,就是講英王喬治六世(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 1895-1952)口吃矯正的經過。但正因他是王室成員,歷經父喪(喬治五世)、大哥退位(King Edward VIII 1936年)(愛得華/溫莎功爵)、歐洲大陸希特勒崛起背景,在「不情願」、「不得已」情況下,硬接下國王一職。如此身份的人接受語言矯治- 一名澳大利亞籍的語言治療師萊諾·羅格(Lionel Logue),這演說就顯得有看頭啦!

 

    “…..Upon the September 1939 declaration of war with Germany, King George VI summons Logue to Buckingham Palace to help him prepare for his radio speech to Britain and the Empire…..”

 

    小品慢燉啦!尤其是最後一幕演說時,英國各階層人民摒息聆聽,全力以赴的國王與隨侍在側的老師,提心吊膽的王室成員、內閣官員與工作人員,再配上雄壯音樂,真的挺不錯的!所以該片還在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12項提名,並勇奪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四項大獎‎。

 

我以為:

 

1.編劇太厲害!

 

    「小題大作」的最佳範例。牽扯到英國二戰,主角不是邱吉爾、就是蒙哥馬利,這電影將焦點鎖在歷史上並不出色的喬治六世身上,讓我們看到即使是王室,也有脆弱、無力的一面。劇中老態龍鍾的喬治五世看到連話都說不清楚的二兒子,有感而發「以前當國王,只要不會從馬上摔下來即可」;現在當然不同了,即時廣播、錄影、拍照,讓王室成員沒有混水摸魚空間。看到這一段,覺得很有趣,他們要是知道日後有王室成員被狗仔逼死,應該偷笑了。



2.英國王室風度佳!

 

    這位面對困境、不斷掙扎、奮鬥的喬治六世,正是當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爸爸,她沒有抗議家醜攤下陽光下,威脅電影禁播。這種風範,亞洲國家都應該效法。那位令人嘆為觀止的Edward VI/溫莎公爵,根本就是一沒有國家觀念、家庭責任,只沈泥女色的混蛋,逼得沒有準備好的弟弟上場接王位。奇怪,當時英國人民怎沒直接上街頭抗議示威,主張直接廢掉王室??那應該是最好的時機丫??

 

 

3.顯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語言治療說想找出喬治六世童年不愉快的原因,原來是小時候因褓母的虐待,父母的忽視,哥哥的嘲諷,塑造成膽怯、暴躁、口吃的性格。天啊!王室的小孩,在家中得不到親生父母的關愛,除非個性特別堅強,否則面對接下來住宿學校生涯,又是一張牙舞爪、弱肉強食社會,豈不哀哉?小時候看得「小甜甜」、或「哈利波特」,它的梗就是「寄宿學校」,伊頓中學→牛津大學,或許是貴族子弟蛻變成接班人的的場所,但同時也是『不適應者』的夢魘。

 

 

 

4.片中敗筆-邱吉爾

 

    不論對英國人,或全世界,邱吉爾有一定高度。但在影片中,邱吉爾怪怪的,扮像不像,神情更走樣,沒有精明、老奸巨猾的feel,彷彿隨便找一個矮胖、滿臉橫肉、叼著煙斗的人,就可以演邱吉爾。一樣具有首相身份,包德溫Stanley Baldwin,演來就自然、神似多了。

 

    另外,包德溫首相與邱吉爾首相任職期間,尚有一位鼎鼎大名的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 -慕尼黑會議的主角,不見他在片中出現,與喬治六世軋戲,殘念;另外當時英國焦頭爛額的愛爾蘭問題,有沒見喬治六世開金口說幾句話。固然英國是內閣制國家,但我會覺得加上這些「國事如麻」情節,可以讓「放大」喬治六世。不然,一直圍繞在老婆、兩個女兒之間打傳,這位英王太顯小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