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習習-從日本煎茶道探索明清文人茶風

 

講師:林俊杰 

 

地點:罐子茶書館(麗水街9號)

 

 

 

○茶道分:末茶道 &煎茶道(原意:茶葉投入煮水器煎煮)

 

 

 

○中國茶文化演進,對日本造成影響

 

1.唐 餅茶→  平安煎飲/弘仁6年815/僧都永忠奉茶給嵯峨天皇

 

 

 

2.宋 點茶→  鎌倉末茶/ 榮西禪師 《喫茶養生記》

 

 

 

      「南宋500羅漢圖」建仁寺 1202建  till now. 四頭茶會

 

 

 

3.明 太祖改革,廢福建建安團茶,也告別末茶時代:葉茶瀹茶(散茶)成主流 → 江戶煎茶

 

 

 

 

 

○「茶道」首見-

 

封演 (唐朝官員)著《封式聞見記》,

 

 

 

○煎茶道起源-

 

隱元禪師(1594-1673)黃檗宗佛派始祖/京都萬福寺明風(ㄧ定要去)煎茶道本山/茶會

 

 

 

 

 

隱元隆琦(1592年12月7日(明朝萬曆二十年十一月四日)-1673年5月19日(日本寬文十三年四月三日)),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禪宗僧人。福建省福州府福清縣人。

 

隱元曾與道者超元一起遠赴日本傳播佛法,為當時日本的禪宗界臨濟、曹洞二宗的復興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他也是日本禪宗黃檗宗的始祖以及煎茶道的始祖。

 

1621年,29歲的隱元在故鄉福清的黃檗山萬福寺由鑑源興壽剃度出家。但當時的萬福寺由於倭寇的騷擾已經荒蕪,為了重修佛寺,隱元四處雲遊化緣,以籌集寺院重建的費用。33歲時在嘉興府海鹽縣金粟山的廣慧寺跟隨高僧密雲圓悟參禪,隱元由於精通佛學,名聞金粟山。密雲後來成為了萬福寺的住持,隱元也跟隨他回到了萬福寺。1630年費隱通容繼任住持,隱元受邀請任西堂,成為費隱最初的法嗣。不久離開萬福寺前往獅子巖修行,1637年繼費隱之後成為住持,七年後退席,居福嚴寺。在明末清初福建的動亂中,1646年,隱元再度成為住持。

 

前往日本

 

日本江戶時代初期,長崎是唯一一個外國人能夠在日本居住的港口。當時長崎華僑所建立的崇福寺正缺住持一職,當地興福寺的住持逸然性融聘請隱元出任該寺的住持。之前隱元曾派弟子也嬾性圭前往,但途中觸礁翻船身亡;因此隱元親自率弟子良靜、良徤、獨癡、大眉、獨言、良演、惟一、無上、南源、獨吼等二十人,搭乘由鄭成功提供的船隻前往日本。日本承應三年(1654年)7月5日夜到達長崎。月洲所繪的「普照國師來朝之圖」描繪了當時的情景。

 

隱元隨行的弟子中,良靜等十個弟子翌年歸國,其餘的大眉、南源、獨吼等十個弟子則留在了日本。也有說法認為隱元等人是由於躲避戰亂才來到日本的,但是沒有相關的根據。

 

1655年(明曆元年),在妙心寺原住持龍溪性潛的懇請下,隱元來到了攝津國嶋上(今大阪府高槻市)。但江戶幕府對隱元如此大的影響力感到恐懼,嚴禁他出寺活動,同時限制寺內僧人人數在200名以內。

 

隱元在日本期間,由於受到幕府的監視和約束,曾一度要返回中國。但在龍溪的奔走之下打消了這個念頭。1658年(萬治元年),隱元成功與幕府將軍德川家綱會面,兩年後獲得了山城國宇治郡大和田作為寺院的領地。1660年(萬治四年)在那裡開創了新寺。隱元不忘故土,將這個寺院也命名為「萬福寺」(京都郊外宇治地方/福清的黃檗山萬福寺,則被稱為「古黃檗」)。1663年(寬文三年)建造完成,在法堂舉行祝國開堂儀式,而相對於民眾則舉行「黃檗三壇戒會」。[1]

 

 

 

○賣茶翁(1675-1763)/ 文人茶與宗匠茶

 

 

 

   「賣茶翁」是日本茶道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很多人不了解他的背景,甚至有人以為他只不過是一個賣茶的商人。

 

 

 

賣茶翁原名叫做「月海元昭」,又名「高遊外」,生在江戶中期,原本是日本黃檗宗的禪僧,年輕時曾四處雲遊參訪,後來做了住持,年逾半百,才卸下寺院重擔,挑起茶擔赴京都賣茶。

 

 

 

他十一歲時皈依佛門從師化霖道龍和尚。1701年曾隨清人學習茶道。二十二歲大病之後,便遠遊各地修行,遍訪天下名僧,廢寢忘食、一心一意地過著行腳、參禪的苦行僧生活。

 

 

 

後來,賣茶翁當上了自己最初出家受戒的龍津寺的方丈,主持寺務十餘年。但他不滿當時日本寺院的因循守舊與封閉,將弟子大潮召回龍津寺,託付了一切寺務之後,自己飄然去了京都,當時他已經五十七歲了。

 

 

 

他帶了一套茶具由佐賀到京都。到了京都之後,便在嵐山、鴨川、相國寺一帶設「通仙亭」,煎茶而賣,直到八十一歲。

 

 

 

來到京都的賣茶翁在東山邊上建了一座小亭, 命名為「通仙亭」,並在亭上掛起一塊「蝸廬」二字的匾額,過起了逍遙的賣茶生活。

 

 

 

在通仙亭的茶席上,賣茶翁親筆題寫了幾句詩:

 

 

 

茶錢黃金百兩不多,銅錢半文不少,任您給,沒錢白喝不計較,但賠本的買賣可不好。

 

 

 

他在往生前把陪伴他二十多年的茶具箱焚燒了,並對心愛的茶具箱說:

 

 

 

不論是春夏還是秋冬,你都陪伴著我,托你的福,我才活到現在,你就是燒成了灰,

 

也一定會猶如青山,巍然聳立於白雲間的。

 

 

 

賣茶翁為煎茶道的普及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不僅在賣茶過程中身體力行、服務眾生;而與文人雅士的交往,更使茶道的意境與精神得到發展。因此,賣茶翁被奉為「煎茶道始祖」。[2]

 

 

 

 

 

 

 

○根據明朝人張源《茶錄》談及『置茶有序』

 

 

 

  泡茶時置茶有三種不同方法,先放茶葉後注入沸水,稱下投法;沸水注入 約1/3後放入茶葉,泡一定時間再注滿水,稱中投法;注滿沸水後再放入茶葉,則上投法。不同茶葉,由於其外形、質地、比重、品質成分含量及其溶出速率不 同,要求不同的投 茶方法,做到置茶有序。身骨重實、條索 緊結、芽葉細嫩、香味成分含量高以及品賞中對香 氣和湯色 要求高的各類名茶,可用上投法。條形松展、比重輕、不易沈 入水中的茶葉,宜用 下投法或中投法。不同季節,由於氣溫 和茶冷熱不同,投茶方式也應有所區別,一般可採用 “秋中 投,夏上投,冬下投。

 

    日本煎茶道「煎茶式」作法,類似明人之上投法,「淹茶式」作法,類似明之下投法

 

 

 

○「煎茶道」講究:茶器 茶品 泉品 茶友 賞器 聞香 插花 擇果

 

 

 

○「茗讌圖錄」+「青灣茶會圖錄」:19世紀煎茶茶會記錄

 

 

 

===================

 

●找到小學同學後,日子更加多彩,在阿慧引領之下,我活到今天才搞清楚「末茶」不等於「煎茶」!!真是慚愧啊!!

 

 

 

 簡單的說,煎茶道比較簡約、樸實,讓喝茶時心靈躍動,去掉繁瑣儀式,所以「磨茶」、「茶秈攪拌」動作都省去,專心品茶、賞玩茶具、賞花、聞香,讓茶的滋味直接潤浸心裡,少數茶友、小巧茶室、雅緻茶席,讓品茶目的不會離題。

 

 

 

 我感覺,今天這場課,只是去京都深度旅遊的前置作業,呵呵………………

 

 

 

 

arrow
arrow

    Flor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