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終於得空去朝聖「悲慘世界音樂劇」。

 

真開心能在美麗華看,若沒有大螢幕與音響效果,震撼力會大大縮水。

 

 

 

 

雨果若能親眼目睹本片播出,應該也會熱淚盈眶吧。我應該算掉淚三次吧。第一次是剛開始主教為尚萬強Jean Valjean圓謊時;第二次是芳婷臨終托孤;第三次當然是劇終尚萬強斷氣時。

《悲慘世界》真不愧是浪漫主義名作,愛、恨、價值觀與良心的試煉…,考驗每個角色;上帝的慈悲與無情、溫暖的親情、烈士的熾熱鮮血、陷入熱戀的愛侶、自以為正義化身的公職人員,他們對生命的執著與斷然犧牲,讓觀眾情緒高漲。最喜歡的角色是愛波寧Eponine,因為她最苦,也唱得最棒!她有那般唯利視圖的父母,就已經夠淒慘;愛人馬力歐Marius,卻深刻愛上一面之緣的訶賽特Cosette,她得不到家庭溫暖、情人的愛,還能奉獻愛,成全愛人擇其真正所愛,進一步獻身革命。主教的大人大量,以前看沒有特別感觸,現在看,覺得「大人」的大量,就算有時、甚至常常是真心換絕情,但若能適時給人一條生命,救贖一條靈魂,的確是到達上帝、菩薩的境界了。

 

最喜歡的段落是1832年巴黎共和黨青年起義那一段,那首耳熟能詳、甚至能朗朗上口的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 ”音樂聲奏起,雞皮疙瘩冒起來,再想到年輕人的大好前程因為熱情、天真與衝撞,變成歷史泡影,真的是不勝唏噓。


一邊key字、感動同時,一邊播放家裡有的DVD-1995年倫敦愛伯特音樂廳「悲慘世界音樂劇10週年演唱會」,當然那一場音樂劇已經是佳作,甚至傳奇;但我更愛電影版音樂劇的流暢、連貫、震撼,視野的放大、心情也隨之奔放,如:監獄、酒館、修道院、工廠、貧民窟、醫院、下水道、巴黎街頭場景…;合音、重唱部分做得更細膩與好聽,當然更動人。童星角色,也成功揪緊大家的心。

 

看完,兒子問「只偷一條麵包,關19年?!怎跟塔司馬尼亞監獄看到的犯人一樣可憐?為何當時法律這樣嚴??」我試著用貧富懸殊、嚴刑重罰、社會主義來解釋;however,雨果當年創作的初衷-「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已經獲得共鳴…

 

 

●維基補充

 

悲慘世界》(法語:Les Misérables,原意為「悲慘的人們」,「可憐的人們」),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Marie Hugo)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是19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小說描繪了19世紀初20年間幾個法國人物的生活,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尚萬強(Jean Valjean)試圖贖罪的歷程。小說同樣試圖檢視他的贖罪行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的所造成的影響。這部宏大的小說,融進了法國的歷史,以及巴黎的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檢視了善、惡和法律的本質,同樣還有愛情與親情的種類和本質。

 

 

 

《悲慘世界》的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背景和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的描寫,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都有論及,比如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雨果在書中都分有獨立章節描寫。故事情節錯綜複雜,設計巧妙,跌宕起伏。雨果力圖表現嚴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惡,應根據人道主義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處理,他借主人公之口說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他寫道:「將來人們會把犯罪看作一種疾病,由一批特殊的醫生來醫治這種病。醫院將取代監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